思考 | 公司活力(芦半山|稀土掘金)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4年2月4日 下午

作者:芦半山
链接:https://juejin.cn/post/7239617977364168763
来源:稀土掘金

经常看到一些互联网公司,尤其是创业公司,宣传自己的年轻员工占比高,公司充满活力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开始习惯这套说辞,认为一家公司有没有活力的标志就是年轻人多不多。可是当我们说一家公司充满活力时,到底在说什么?

我们是在说这家公司员工的体力充沛么?肯定不是,毕竟我们不用比拼打螺丝的速度,也不用比拼抡大锤的力度。再说,抡大锤,小年轻们不一定比得过中年大叔呢。

我们是在说这家公司员工满面红光、笑容可掬么?那也不是,毕竟要论这两项,高速收费口的工作人员早把各位杀的片甲不留。

我们是在说这家公司盈利颇丰么?那更不是,毕竟谁也不会把中烟草和活力二字扯上关系。可是若论赚钱能力,互联网的各位在中烟草面前都是弟弟。

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?

想必各位都看到今年上半年AI圈的迅猛增势,这些公司中有创业公司,譬如OpenAI和Midjourney,也有巨头公司,譬如Nvidia和Google。它们都可以称得上充满活力,原因并非它们拥有年轻的员工,而是它们一直做着创新突破的工作,是真正把大家带入更好未来的公司。

所以当我们说一家公司充满活力时,并不是想说它的员工充满活力,而是它的产品、它的创新工作充满活力。

事实上,Nvidia和Google这类公司中,大龄工程师并不少,而且多数都是研发的主力。举个例子,在我接触过的Google工程师中(Runtime和ART团队居多),多数都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。那这是否说明大龄工程师更具优势?难道国内的35岁理论要失效了?

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工程师的年纪,而是工程师是否优秀。一个优秀的工程师25岁时表现优秀,等到50岁时就会变得卓越。而一个平庸的工程师,不论25岁还是50岁,都不会有多少突破性的工作。这就好比,不是老人坏了,而是坏人老了。你非要拿着年龄去衡量工程师的水平,多半会徒劳无功。

那这么说,年龄不是标准?其实年龄也是标准。因为优秀的工程师终归是少数,刚工作的时候泥沙俱下,分不清好坏。工作愈久,大浪淘沙的效应就愈明显。最终,那些少数优秀的大龄工程师都身居了要位,而剩下的那些,则频繁地活跃在求职市场。

国内职场令人吊诡的一点是,优秀的人才最终都走向了管理的位置,或者说,如果你走不到管理的位置,就不会被认定为优秀。这在技术领域其实是有严重问题的。专业人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,站在背后指手画脚的人却被捧上了天,搞得大家都去研究PPT,学习向上管理,却忽略了创新不同于打仗,它主要来自于直接的实践,而非稳坐后方的指挥。

不过现实的残酷在于,创新只属于一小撮人。大多数的工作谈不上创新,只是时间和精力的耗散。不然为什么会有“人力资源”这个词?当把创新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工作中剥离后,人便是资源,和矿产无异,而管理者的高贵就体现在如何支配这些资源。

我希望有一天,50岁的人也可以写代码,写出很漂亮的代码。毕竟,我们都有50岁的一天。


思考 | 公司活力(芦半山|稀土掘金)
https://blog.rustfisher.com/2024/01/03/Career/zt-juejin-company-dynamism/
作者
芦半山
发布于
2024年1月3日
许可协议